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以生为本 学科交融 努力构建一流考古学教材体系
编辑:李世宽   发布时间:24-10-18      点击:

教材是游戏网址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建设富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教材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考古学科立足学科专业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外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上,从“以生为本、学科交融”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建设具有JDB电子特色、自主人才培养知识架构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考古学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以课程改革为牵引推进教材建设内涵式发展

文化遗产学院秉持“夯实基础、扩展视野、鼓励交叉、注重实践”的理念,积极开展考古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更新。

深入开展全球1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调研与比较研究,进一步明确自身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特色,从以课程系统化、创新性和国际化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建设。

打造以主干金课为“一核心”,中国考古与丝绸之路考古为“两主线”,科技交叉、人文素养、前沿国际“三模块”组成的“课程矩阵”,探索构建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以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2门省级一流课程为引领,积极开发建设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契合、优势互补的国际课程群,目前已选聘全球顶尖高校7名外籍教授开设专题课程。践行“新文科”发展理念,从学生兴趣出发,开发新型课程,开设“传统工艺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考古”等系列课程,极大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院内各专业课程实行互选互修,专业实习实施“发掘、保护、展示”融通训练,实现学院内各专业课程的“三位一体”融合。立足国家人才需求,目前已形成多层级培养结构。强化基础人才培养,入选安徽省“考古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中外联合人才培养,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考古学科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莱学院,充分汇聚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品修复领域的优势学科资源,着力将中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合创新、提炼重构,为学生提供国际领先的文物及美术品修复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以拓升建设路径为导向完善考古学教材体系

面向新时代考古学科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需求,文化遗产学院深刻剖析教材编写和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梳理总结教材建设的短板与不足,针对考古类教材建设的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考古学教材的实践研究不足,教材编写服务人才培养需求和国家战略能力不足,知识图谱、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不足,积极从教材理论研究、平台搭建、支持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提升。

学院从我国考古教材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规律为遵循,立足考古学教材的基本理论研究、新型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构建等层面,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在教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炼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组织编写原创性、高水平的精品教材。充分利用学院科研优势,集中骨干力量,搭建教材研究平台。依托考古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及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入总结教材建设和管理中的普遍性与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考古学基本理论研究,将反映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及时融入教材编写。

秉持“三位一体”学科发展理念,“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将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科技考古学概论》是我国第一本科技考古类教材,《文物与化学》是我国第一部文物保护专业教材。近些年出版的《文物保护技术实验》《丝绸之路学》《军事考古学》《文化遗产地理学》等教材不仅填补了国内专业教材空白,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创新成果。

将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及学生实际自主编写教材,出版一批既能反映当前行业技术先进水平,又符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教材,并在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教材建设工作的落实。在职称评审中将优秀教材与专著同等对待,将教材编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量考核,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材建设及相关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制定考古学教材建设新规划

加强高水平教材队伍建设。将教材编写作为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遴选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建高水平教材研究与编写团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古学教材研究基地。

开展教材建设理论深度研究。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教材中的体现方式,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考古学有效融入教材的路径,在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上下功夫,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新考古实践教学与专业思政协同的组织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理解国情及感知社会,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熔融合一。

提升教材建设信息化数智化水平。探索信息时代下新型教材的形式与功能,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构建灵活、开放的教材研究方法与开发体系,探索教材“编”与“学”双向“互惠”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国家级考古学教材研发与创新平台。建设田野考古数字教材,依托数字教材平台,丰富田野考古教学资源,注重实践环节的模块化、全面化和系统化,更加形象地表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指导方式,更灵活的教学时间和全新的学习环境,构建“阶序式”实践教学模式。

推进跨学科教材建设的融合路径研究。充分利用考古学科文理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特点,积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教材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方式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学科内涵和积极拓展学科外延,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资源共享,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材体系。

经过多年建设,文化遗产学院先后出版国家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具有专业影响力的教材40余部,发表与教材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30余篇,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话语的考古学教材体系,成为中国特色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考古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持。《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等多部教材获得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在教材研究基础上,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考古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考古学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和时代责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文化遗产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富有JDB电子特色与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教材。面对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系统检阅”,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教务处供稿)

本文原载《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报》第831期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