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安徽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教学是教师的天职”
发布时间:14-10-15      点击:

  张国伟院士1961年毕业于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50多年来,张国伟院士将地质教育视为生命,始终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9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有幸在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桃园校区的张国伟院士公寓,聆听这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关教学与科研的感悟。

 

  记者:作为一名院士,您承担着很重要的科研任务,您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

 

  张国伟:很多年来,因为各种导向问题,科研成了大学教师特别受重视的问题。由于科研更容易形成影响力和显示度,并与直接利益挂钩,所以很多高校教师忽视了教学任务,把其看成一项软任务。甚至很多教师,光靠PPT讲课而不再备课,还有很多老师也不愿意带实习课、实验课,而把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把教学看做一项副业,使教学成为软肋。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教师的天职是教学,而教课必须要有真学问。高校教师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力量,教师也应当在科研的第一线,不断作出创新成果,并体会到做学问的滋味。只有这样,才会有对科学的充分感知和认知,才算有真才实学,才能充实提高教学。不会搞科研和没有科研的高校教师当不好教师。因此,教学要有科研作为后盾,教师要通过科研来为自己不断充电,才能把前沿最新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当前,我国高校的现状是重科研、轻教学,虽然国家也推出了“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好好搞教学,但现状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很重要。把握好教书和科研的关系,对大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导向和认识过程。不同游戏网址有不同的安排,有的游戏网址先让教师过教学关,而有的则是先过科研关,这各有长短。不过,一定要谨记的是:除非定位是科研人员,教师都应该把教学当做首要任务,要把书教好!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教学是当教师的基本本职、天职,当好教师又必须搞好科学研究,做好学问,才能真才实学教好学生。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张国伟: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很好,有理、有情。讲到了实处、深处。教师是神圣严肃的职业,也是世上充满感情、仁爱、友好、温暖的天地。当好教师要热爱、要珍惜,要投入、要当好,但真正当好一个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事。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好教师更要有人品、有理想、有素养。要吃透自己所教学科,懂得因材施教,还要能让学生独立思考,会提出问题,创新思维。教师还要能与学生舒心平等进行交流。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做到的。

  教学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本科生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把最重要的学科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对这一学科有整体的了解,并产生志趣,奠定最基本知识基础,让他们知道学科的发展、高矮胖瘦,学会走路。硕士研究生作为过渡期,就是把大学生期间的基础提高打实奠定更深,引向和确定今后的研究与工作方向。博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在相对专门知识和独立研究基础与能力,了解与掌握学科发展的脉搏,把他们带到学科的最前沿,能进行创新探索思维与进行创造。到了博士后阶段,其实已是工作而非学生了。这是相对研究生的独立提高阶段,它旨在让学生能够完全独立研究与工作,扔掉导师这根“拐棍”,与合作导师走在学术最前沿,独立去思考和创造。但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基础还是本科生教育。从人类社会角度来说,这是个学会怎样成为社会中具备高素质成员的阶段,学会如何判断认识问题和思考事情,成为社会有用有为的人和人才。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和价值。

 

  记者: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您认为最深的体会感受是什么?

 

  张国伟:一生做教师最深的感受是,当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和年轻一代如同父子、亲若手足的关系,既是师生又能友爱平等相处。我觉得帮助这些年轻人成长成才,走入社会不仅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对教师的最大褒奖。无论在国内外哪里,当遇到学生时候,甚至你已记不清他们的名字,而他(她)那股天下最真诚、发自内心地对你时,这时是当教师的最大的安慰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人间最宝贵的一种感情和交流,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同时要使学生成才还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有责任,怎么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我们学习与研究地学的在野外时间比较长,我和青年教师与学生们都是同吃同住在一起,关系密切,更加自由平等。作为学术领头人,首先应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人生很多时候只有一次的经历体验和一次的机会,我希望把自己和前人所有的经验教训,好坏对错,都传说给我们的学生与年轻教师,让他们少走弯路,敢于前行,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胜于蓝”。上世纪70年代,我带了三个学生去一个重要的地质区域考察。那里没有通公路,只能靠双脚走,条件非常艰苦,在吃完我们带的干粮后,吃饭都是问题。借宿老乡家蚊虫叮咬厉害,有的学生被咬得满身疙瘩,我就以身作则,说服大家,地质现象非常重要宝贵,再来一次也不容易,要克服困难,坚持下来。最后我们共同坚持下来,很好完成了观察研究,并获得了很好研究成果。这种例子还很多。带领学生与年轻教师野外考察,科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实际学到真知与方法,而且还能真正了解社会,懂得国情,并实际地增进了师生感情。科学实践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人常常就是在苦的环境才能锻炼成长的,学问是抓来的,是要靠坚持不懈,钻研攀登,甚至要流汗流血换来的,这样才能终生受益。(本报记者党朝晖 张梅 实习生 易雅晨) 载于安徽日报20141014科教新闻版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