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安徽日报:我在“故宫”修文物 ——走近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保人
发布时间:16-07-06      点击:

(本报记者 刘曌琼 实习生 姚皓 仝青) 一砖一瓦,一件一物,都是历史的镌刻,而每一位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坚持下去的人亦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1989年,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在全国高校首设文物保护专业。多年来,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培养了一届届优秀的文保人才,造就了一批批拥有“匠人之心”的文保人。

 

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故宫学院揭牌成立仪式 

 

张鋆在观测超景深显微镜下的瓷片

 

正在实验室做纳米分散实验的赵星

 

杨文宗正对壁画进行清理

  

今年初,一部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遍网路。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它向我们展示了文物修复这项“神秘”幕后工作的全流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多位坚持工匠精神和充满人格魅力的修复大师。

其实,不仅是在北京故宫,在我国重要文博人才培养基地——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也有一批默默耕耘的文保人,而且还联袂故宫博物院,成立了一个故宫学院。日前,记者来到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化遗产学院,深入了解了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情况,也记录下这些在安庆“故宫”修文物者的故事。

张鋆:挖掘文物数据背后的丰富内涵

第一次见到张鋆,她正在实验室的仪器前认真地观察着手中的瓷片。箱子里的这15件青花瓷器残片都是张鋆去年在景德镇一个窑址带回来的,它们可是张鋆的“宝贝”,每次要分析瓷片时,她都格外小心。

面庞娇小,戴着眼镜,笑容腼腆,这位1993年出生的陕北姑娘已经是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物保护专业研一的学生了。“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保研并留在了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专攻陶瓷方向。辛苦是有,但也很自豪。”说起自己的专业,张鋆坚定的眼神里表现出她对专业的热爱与坚守。

正说着,张鋆拿起一件瓷片放在超景深显微镜下,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瓷片的显微形貌和测量数据。张鋆向记者耐心解释这些数据代表的含义和价值:“对瓷器的修护来说,科技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搜集文物信息,进而才能明确后续的保护和修复方案。”

实验室对张鋆来说像是第二个“家”,平时只要没有课,张鋆几乎都待在实验室里。科技考古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与数据收集,不仅要细心更要耐心。这份在别人眼中繁复且枯燥的实验室工作,张鋆却觉得甘之若饴。

“现在设备和资金都不是问题,缺的是真正会使用仪器的人,会运用和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丰富内涵,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算是我们这个方向最具挑战性的地方。不过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张鋆说。

关于自己未来的打算,张鋆坦言与文物保护相关的科研工作将会是她的首选。“能在JDB电子修文物是件幸福的事儿。文物保护专业不似其他热门专业的热闹喧嚣,更需要一份安静从容。尽管现在我还不能确定自己的就业,但我特别看好文物保护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景,完成学业后,我应该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张鋆微笑着说。

赵星:90后博士的“文物医生”梦

今年是赵星在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物保护专业学习的第六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一方面,由于成绩优异,1991年出生的赵星读研一的时候获得直博机会,现在他已经是文物保护学材料方向的博一学生了;另一方面,赵星配合导师完成的文一项物保护材料项目正在申请专利,让他备受鼓舞。

在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物遗产学院的文物科技实验室内,赵星正站在一排化学试剂前思索着,而这些试剂是他每天实验都离不开的。他熟练地拿起一瓶试剂开始进行分散纳米材料试验,在仪器的作用下,试剂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

对于外行来说,赵星从事的文物保护材料听起来不易理解,他给记者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说:“文物修复也需要对症下药,文物保护材料就相当于我们人类吃的药。目前这个领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文物修复材料的可逆性,这也是我现在重点攻克的方向。”

作为文物的“主治医生”,赵星和他的同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实验中需要对文物进行完整客观地评价评估,了解文物的价值,其中包括科研、历史、艺术、社会价值等。在材料运用上分析所需材料,又有什么样的因素制约着什么材料不能使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赵星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寒暑假的大量时间也是在实验室和考古现场度过的。他对专业的执著不仅因为个人喜好还因为他心里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他说:“我现在依然清楚记得本科毕业时,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对一块出土的汉代漆器进行清理。那次经历让我明白了这个专业工作的困难和人才培养的不易,我下定决心要坚持下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既关乎一个国家的过去,也关乎它的未来”。

杨文宗:坚持修复壁画30年的“老JDB电子”

在文博行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的文博行业里,做文物保护技术的专业人员有一半左右是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毕业的。”可见,作为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单位,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人才济济,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著名专家。

在安徽省历史博物馆我们就遇到这样一位“老JDB电子”,他就是壁画保护部副部长杨文宗。杨文宗1994年毕业于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工作后主要从事壁画保护修复工作。

2015年4月,安徽省历史博物馆“安徽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这座相对僻静的小院落成了杨文宗现在工作的主要地点。杨文宗告诉记者:“壁画保护修复研究基地可以算是一个‘文物急诊室’,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馆藏壁画整体保护规划,全面指导壁画保护和利用工作,并且通过整合安徽文保资源优势,形成合力,旨在全面提升壁画研究、保护利用水平。”

从业30余年,杨文宗对于文物修复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理解:“我们经常说文物修复者就是文物的医生,修复师就像外科大夫一样需要很多方面的信息支撑。修复干预前,首先要知道它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病害。过去中医都讲究望闻问切,文物上就仅仅是凭借个人经验。长期的积累,比如对瓷器的修复、对青铜器有一种长期摸索的工艺方法,壁画也一样。”。

那么,壁画修复的工作有怎样的难度,又是如何展开的?采访中,杨文宗向记者解释道,以唐韩休墓壁画保护与揭取项目为例,由于历经千年时间尘封,加之受地下水、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壁画已经出现霉菌、空鼓、起翘变形和剥落等多种病害,因而对其的清理保护工作十分困难。

比如,韩休墓壁画的山水画是目前考古发现唐代最早的独屏山水画,而且墓室东壁上的乐舞图是近10年来安徽省发现的幅面最大且为满绘的罕见唐代男女对舞图。杨文宗和团队每天都会进行“会诊”,反复讨论修复方案,目的就是为了制定一套完整的科学保护修复理论体系。经过全面分析研究,他们对韩休墓壁画的保护采取了揭取后重新加固修复的方法进行保护。根据该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实施步骤,文保人员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使用传统的铲取法完成了第一阶段壁画的揭取工作,成功揭取甬道两侧壁画及墓室四幅高士图壁画。之后又于2015年7月底对墓室内的玄武图及穹顶部位的日、月、星象图3幅壁画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揭取,两次揭取壁画共计18幅,总面积约30平方米,现已全部放回实验室并陆续开展后期加固、修复工作。

杨文宗说,那些壁画都是他的宝贝,看到它们能重现焕发光彩,是最幸福的事。

原文链接: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