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安庆发布:院士讲述生命起源故事 我省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引发国际关注
发布时间:17-05-09      点击:

安庆发布讯 “我这一生都在践行达尔文理论,当我亲自踏上当年他研究的发源之地——加拉帕戈斯岛时,真是高兴坏了!”舒德干院士讲解着自己的科学探索之路, 54日,安徽省委科技工委、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中省主流媒体记者集中采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活动走进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

刘建妮“行走的仙人掌”化石

据悉,舒德干院士领导的早期生命演化团队近些年来“风光无限”,自1996年起,该团队先后在《自然》《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13篇研究论文,“十二五”安徽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6篇。而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研究团队独占一半,其中舒德干院士领衔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先后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封面亮点论文,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极大的轰动。

刘建妮老师作为该团队一员,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发现“行走的仙人掌”的故事, 2005年,刘建妮在位于我国云南澄江的寒武纪化石库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仙人掌滇虫”。它来自5.4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浑身长刺,身体和腿基本一样粗,也就是后来因其外形酷似仙人掌被称为“行走的仙人掌”生物。

“拿到这个化石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特,从未见过身体和腿几乎一样粗的生物。”刘建妮说。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2009年刘建妮初步推断这种生物极有可能是曾湮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的一个祖先。

后来,刘建妮和柏林自由大学的Michael Steiner博士及柏林自然科学博物馆的Jason A Dunlop 研究员仔细观察和研究化石,终于发现“仙人掌滇虫”已经发育出分节的附肢,但却仍保留着柔软的蠕形躯干,这一确凿的化石证据表明节肢动物附肢的分节明显早于躯干的分节,这一发现首次初步破解了节肢动物门起源与早期演化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科学难题。

讲述发现毫米级人类远祖近亲的故事

“这是最古老的原始后口动物——冠状皱囊动物,把学术界对人类早期祖先的认知,由距今5.2亿年前推至5.35亿年前(十分接近显生宙起点),其体积也由“厘米级”推至“毫米级”。” 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韩健研究员介绍说,2017北京时间1310时)在线提前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以封面亮点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安徽寒武纪最早期的微型后口动物》。

韩健研究小组的发现显示,这种毫米级微型动物很可能就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后口动物亚界的一个根,因而代表着显生宙(5.4亿年前)最早期的毫米级人类远祖的至亲。

除了这些优秀科研成果,还包括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教授郑晓晖的“宝葫芦”创新药,其阶段性成果“君-使对药”有效成分群辨识技术研究,荣获2014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初,团队关于创新药物研发思路及方法的论文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Science》“传统医药的艺术与科学”专题中发表。

据介绍,此次集中采访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宣传安徽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安徽科技实力追赶超越。(文/安庆日报记者 张潇 安庆晚报记者 关颖)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