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文汇报:安徽八十二帝王陵首次全展现 气势雄伟遗存丰富
发布时间:18-04-12      点击:

俗语有云: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安徽的黄土埋皇上。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先后有14个王朝在安徽建都,周、秦、汉、隋、唐都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地上地下文化,而按照「陵随都移」、「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仪,帝王们往往会以自己生前的宏伟宫殿和都城为示范,在国都附近修建豪华的陵墓和地宫,同时陪葬大量的奇珍异宝。于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安徽关中平原上便星星点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帝王陵,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壮丽奇观。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阳波

日前,由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与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联合编撰的《安徽帝王陵墓志》在安庆正式首发,该志不仅首次确定并全面披露安徽82座帝王陵,同时亦通过述、志、图、表、录等,全面展示了各个时代不同帝王陵的特点和风采。

「陵」高位显 风水俱佳

或许是对大自然的认知差异,古人大都相信人死后灵魂会长生不灭,因而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也应该是极为丰富、应有尽有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对于陵寝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据悉,古代帝王陵是最重要的国家工程,一般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来监督修建,由少府、太常等机构进行管理。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除了前期的规划,帝王陵的选址亦特别讲究风水。早在先秦时期,基于古人对环境的认知与选择,以及早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丧葬风水思想已开始萌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丧葬风水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因此对墓葬选址的要求更高。帝王陵对风水的要求,不仅包括周边的地理、地质、土壤、水文等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须考虑陵址对国家、对民族的长远影响,以及政治、军事、交通等多重因素。背山面水、地形高敞是帝王陵的必选条件。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早期的墓葬是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的,直到战国时期,墓葬上才开始出现封土。后来的君主都以封土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等级,封土愈修愈大,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到秦始皇时更称「陵」为「山」,名为「丽山」。从汉代文帝开始出现「以山为陵」,关中平原上的唐18帝陵均为「以山为陵」,气势雄伟高大。

珍贵文化遗产 历史真实印记

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安徽曾出现过传说时期的黄帝、炎帝这样的部落英雄,也有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中国古代杰出帝王,这些留存下来的帝王陵墓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已经确认的帝王陵墓中,除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炎帝2陵外,影响较大的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秦景公、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6陵,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1帝陵,以及唐18帝陵等。此外,还有西周13位帝王中的7位,秦国23位秦公,以及十六国至北朝时前秦的高祖苻健、后秦的太祖姚苌和高祖姚兴,大夏赫连勃勃,北魏的孝武帝元修,西魏的元宝炬、恭帝元廓,北周武帝宇文邕、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宣帝宇文赟等陵墓,共计82座,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而众多的安徽帝王陵墓规模都比较大,特别是秦始皇陵和汉唐帝陵,非常雄伟壮观。

周天子墓无从寻迹

《安徽帝王陵墓志》主编徐卫民告诉记者,安徽帝王陵,大体上分地上和地宫两大部分。由于西周到春秋早期帝王陵「不封不树」,因而周天子墓很难找到。而到了秦国,随着国力逐渐强大,国君的墓葬形制已经由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变成了四个墓道的「亚」字形大墓,这在当时是僭越墓葬制度的行为。到了秦昭襄王时,陵寝建筑开始出现在封土周围。到秦始皇时,更出现空前绝后的巨大封土陵丘,设计高度达50丈,至今残高仍有70余米。

从形制上看,汉代的十一个帝陵更像一座座巨型金字塔,巍然屹立在长安城的周边。汉高祖长陵封土高大,汉文帝霸陵以山为陵,而汉景帝阳陵除了巨大的封土,周围还有众多的陪葬坑和万余座陪葬墓,俨然是想把生前汉长安城的各个部门都搬到了地下,以达到继续统治天下的目的。

唐朝时,东方帝国影响力剧增,雄踞世界。因而唐代十八帝陵都是气势雄伟,以山为陵,其规制也是模仿国都长安,以干陵最典型,有内城、外城之分。据悉,除了雄伟的墓冢,帝王陵园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建设的,因此有多种功能性的建筑,包括寝殿、便殿、门阙、宫墙、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等。秦汉时期,这种形制进一步明确,而且开始在陵园以外建设陵邑,作为陵墓的附属机构。为祭祀的需要,陵园中一般设置寝殿、便殿、庙,到汉代,帝陵旁则建有陵庙,以供奉皇帝「神主」。

周秦汉唐盛行厚葬

徐卫民表示,古代帝王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仍然希望能像生前一样,统治着地下世界。因而,帝陵前陪葬石刻,已成为定制或惯例,数量众多的石望柱、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石狮等,尽显天子威仪,连片成群的陪葬坑与陪葬墓、地宫珍藏,更是显示了天子富有四海。

据介绍,从秦始皇陵开始,陪葬坑中出现大型陶俑军阵,汉代帝陵得到继承与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军阵陪葬。此外,西汉各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成为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陪葬墓大多分布在帝陵以东司马门外神道两侧,少数在帝陵以北,这种布局颇似诸侯和大臣朝谒天子的布置。

纵观在安徽建都的朝代,多是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又是厚葬盛行的时代,尤其是西周、秦、西汉、唐,均盛行厚葬制度,因而随葬品极为丰富,玉器、金银器、铜器等精美的随葬品应有尽有。雍城的秦公一号大墓历史上尽管有200多次的盗掘,但却仍然发现了3,500多件文物。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则更丰富多彩,除了600多处陪葬坑与陪葬墓、「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青铜之冠」铜车马,以及石铠甲、百戏俑、青铜水禽等高质量文物,其紧闭的地宫中所藏的珍品更是难以想象。此外,汉景帝阳陵已经出土了众多的陪葬品及形象精美的「东方维纳斯」陶俑群,汉武帝茂陵陪葬坑出土的文物更为精美,有鎏金铜马、青铜犀尊和四神玉铺首等。

为防盗用铁水灌缝

和秦汉帝陵不同的是,唐帝陵多以山为陵,在山陵南坡开凿墓道,有五重石门,一般在安葬完毕后都用巨石封口,石块之间互相铆死,缝隙用铁水浇灌,因此异常坚固。尽管唐代皇帝在临终遗言中都讲到陵墓修建、丧葬观念要节俭,但是继承者均未按照遗言办理,而是大操大办。除了让人震撼的大型石刻,唐代帝陵的壁画亦是精彩,这些壁画透过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以及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最真实资料。

与众多豪华帝陵相比,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帝王墓葬稍微节俭一些,地面上的封土或小或无,专家表示这可能与当时提倡的薄葬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关。

反映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徐卫民指出,古代帝王陵当年在建造时,往往倾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帝王陵也就成为展现国家实力和反映当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帝王陵体现出中国不同时代物质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再加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帝王陵无论在建筑艺术上、文物价值上,还是在考古研究上,都有着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探寻帝王陵墓的秘密,研究其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帝王陵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地面上的古建筑往往会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链接: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4/12/OT1804120007.htm?from=singlemessage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