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怎样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03-12-31      点击:

怎样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黄楠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论断科学地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文化建设的关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统领。那么,为什么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呢?怎样统领呢?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2000年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年多来的研究和讨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他的论证凝聚为这样的一句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毫无疑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国家工作的所有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然不会例外。因此,我认为为什么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国文化建设是易于理解的,这里主要谈谈怎样统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整体,这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首先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那么,它是一个怎样的整体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上代表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建设,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代表了先进的精神文明建设,二者包涵了全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贯穿于这两大建设之中。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它的三个主题词。因此,它也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期的表现形态,而这个新时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新时期,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对这个新时期的全部工作具有统领作用,其中包括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除了首先作为一个整体对文化建设发挥统领作用而外,其三个组成部分当然还要分别对文化建设起统领作用。第一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如果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标准,显然中国当代生产力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现实生产力中已包含相当大的先进生产力成份。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常中所占比重已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5%左右。邮电通信业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固定通讯电话已突破2亿户,移动电话接近2亿户,均居世界第一。1990-2001年三种产业的比重有明显变化,第一产业由27.1%降为15.2%;第二产业由41.6%上升为51.1%;第三产业由31.3%上升为33.6%。同期人口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人口比重从26.4%:73.6%变为37.6%:62.4%。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求文化建设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文化是否适应于经济政治的状况。先进生产力是现代经济中最活跃最强有力的因素,它要求文化能够适应并促进它的发展。文化中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并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就是科学技术,以致邓小平把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这就要求我国文化建设把科学教育的振兴和创新摆到重要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走在生产发展的前面,不断引导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多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足以表明科学教育对经济建设的重大作用。当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它服务,而且要求其他各种文化因素为它服务。许多文化因素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由于一切文化因素都与人有关,都作用于人的思想、才能和性格的培养,而先进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是人或人才,所以一切文化因素也都会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决不能忽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
   
其次是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这一条谈的就是文化问题,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无疑是最直接的。
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先进文化的存在逻辑地蕴涵落后文化的存在,因为没有落后文化,也就无所谓先进文化。那么,中国先进文化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他是以时代的发展水平为标准来区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主要是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划分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比封建主义文化更先进。但是一个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而不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不能等同。中国社会现代文化中除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落后文化,即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封建主义制度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是先进文化,在于它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说它是纯粹社会主义的。不仅如此,文化中还包含非意识形态的因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如科学技术、文化设施)则比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更为先进。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就远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而且,即使就意识形态因素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只是就整体上讲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而在局部上则未必,例如在哲学、社会理论、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这种情况。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就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复杂性,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造成的。
   
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前进方向是由中国的先进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具体分析起来,这个方向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社会主义性质,这是首要的基本之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的。由于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全,由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成熟,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即社会主义旋律无疑也将日益壮大。二是"三个面向",我们可以用现代化来概括,也就是现代化方向。中国现代文化不等于现代化文化,而是在向现代化文化前进之中。可以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就开始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过程,但直至建国以后才取得了真正向现代化文化前进的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才加快了建设现代化文化的步伐,现在不能说这个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了。三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这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属性,不是全部属性。"三性"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括,当时与之相反的旧文化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因此,新文化的"三性"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的。与民族性相对立的是崇洋媚外的倾向,与科学性相对立的是封建迷信的因素,与大众性相对立的是脱离群众的贵族倾向,当然这决不是说新文化要排斥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高新文化,相反,外来因素、传统因素和高雅因素都可以经过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而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时的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而今天的中国先进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仍以"三?quot;作为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属性,显然"三性"的内容较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大发展了。现代的"三性"是在50多年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其前景或方向是更加宏大、更加深刻、更加巩固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笼统点说,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兴旺发达和繁荣,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前进。
   
"三个代表"的第二条如何统领文化建设呢?回答只能是按照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上面所谈到的社会主义性质、"三个面向"、"三性"的要求来进行文化建设。具体说来,就是要按照这些要求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是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文化的源与流的关系。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的自我改造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而各式各样的文化,包括中外古今的文化,都是流,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总之,一定要使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忘记了这点,只是在文化范围之内谈文化建设,只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只关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就会迷失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文化之流是很重要的,但更根本的是文化之源,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这个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化建设中有争议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能否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者说,文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资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保守主义文化理论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这就排斥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种观点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而中国现代社会是经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现代文化的历史来源,但传统文化毕竟是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如何能与中国现代的经济和政治相适应呢?全盘西化理论则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应该按照西方模式创建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的。现代西方文化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当然不可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文化显然不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显然,建设先进文化不仅不能以西方思想或儒家思想的指导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能以这三种思想来共同指导,不能以多元化指导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决不是盲目排斥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繁荣中国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都是应该借鉴的,但借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把它们看作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料,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实践,对它们进行鉴别、分析和吸收。所以,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有分析的吸收的对象,这就是三者的正确关系。
   
.正确处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内容多样化的关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是多元的,政治观点是多元的,文化也不可能不是多元的,其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同时存在。但每种文化都有一种指导思想,即其根本原则或核心思想,每种文化由于有一个指导思想而形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多元思想指导的文化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多元文化是一个事实,但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不对其他文化因素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那就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多元化是互相排斥的,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则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任何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构成的,愈多种多样,就愈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没有具体的、生动的、万紫千红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要做到这点,就离不开认真贯?quot;双百方针"。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会声音单调、色彩灰暗、观念僵化、思想停滞,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决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
   
第三是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文化建设的统领作用。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人民的情况非常复杂,仅仅从社会属性来说,不但区分为各式各样阶层、行业、职务、身份、经历等等,而且区分为各种习惯、性格、爱好、兴趣等等,他们的需要各式各样,他们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也五花八门。党的工作要满足每个人的一切需要,要实现每个人的一切利益,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谋求人民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但是,党只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实现每一个人的利益,这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把各种利益协调起来而形成的人民的整体利益,它着眼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着眼于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有机结合,着眼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工作时要时刻记住,文化建设工作不仅不能损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如何?quot;三个代表"第三条统领文化建设呢?我认为途径是很多的,以下几条是特别重要的。
   
.在文化建设中大力树立人民利益意识,在各个文化领域都不要忘记人民的利益。我国有一个不利于经济建设的传统,即把利与义对立起来,重义轻利,这个传统曾使我们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忽视人民利益,损害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党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把利与义辩证地统一起来,把义与人民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大大推动了经济建设。但这个传统根深蒂固,应时时提防它的消极作用,这就要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中的人民利益观念,避免再犯过去重义轻利的错误。
   
.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把社会利益摆在首位。社会利益就是人民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决不能让个人主义成为主旋律,主旋律只能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个人主义价值观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观点忘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包括公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而且公有制企业占主要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唱主角的价值观只能是集体主义而决不能是个人主义。私有制企业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决不能危害社会利益,即人民根本利益,而公有制企业的代理人更加需要以集体主义来约束、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文化建设宏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限制个人主义价值观。如果文化建设中让个人主义泛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大力进行人权教育,让广大人民和干部在文化建设中都能树立明确的正确的人权意识和人权观念,知道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人权。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每一个人就是人权。由于我国推翻封建制度的时间不长,其影响严重存在,尽管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权精神,实际生活中忽视人权,甚至侵犯人权的行为广泛存在,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权教育十分必要。
   
总而言之,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统领中国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这个文化的一切因素的最高评价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大大提高中国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从而推动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更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