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考古研究再获重大发现——大型原始聚落遗址重见天日
发布时间:04-02-19      点击:

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考古研究再获重大发现

大型原始聚落遗址重见天日

 

科学时报200416

 

本报讯 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考古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酒泉市清水镇的西河滩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一个距今约4000年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原始遗址,首次重现了四坝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使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之谜有望得以破解。

据主持此次发掘与研究工作的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赵丛苍教授介绍,该遗址位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东岸的二级阶地上,面积至少在50万平方米以上,大部分保留在夹杂有第四纪黄土的沙砾堆积中。在目前已经发掘的1万余平方米中,发现50多座房屋基址、350多座烧烤坑、60余座储藏坑、5座陶窑、20多座祭祀坑。

通过研究发现,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均为长方形,地穴深度在0.25米~0.6米,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1至数个烧烤坑和多个储藏坑。地穴周壁或外围排列有疏密不等的柱洞,多有门道,朝向多为东、南。地面式房址平面形式较为复杂,其中有长方形的单室,也有长方形主室附加半圆形后室或侧室的多室形式,一座“三室一厅”结构的房址设计奇妙,令人叹为观止。墙体一般为木骨泥墙,并有下挖的基槽。门多开于东、南方向,也有在北面的,并在门前设有挡风墙。房址内出土有陶器、骨器和石器等。

储藏坑平面形状多为圆形,直径一般在0.6米左右,坑壁较直,深度在0.5米~0.6米左右,也有平面呈葫芦状的口小底大的形式。在储藏坑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等,其中一枚长约5厘米的骨针制作十分精美,针孔只能穿过如今缝纫用的细线。

烧烤坑的形式多样,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坑壁多内斜,底分平底和圜底,较大的直径超过2米,一般直径为1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足0.2米。烧烤坑内有大量的灰烬,坑壁多经烧结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层。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其中有些动物骨骼被烧烤成黑色。祭祀坑皆设于建筑基址内或其近旁,多以整羊或附带陶器埋祭,特色突出。

陶窑为河西走廊以往考古发掘所罕见。本次发现的陶窑,其中1号陶窑为4座成一组的形式,在一个长2米、宽1.5米、深2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的北面有3座,西面有1座。窑室平面形状3座呈圆形,1座呈较长的不规则形,窑壁经烧结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层,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等遗物。

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已复原陶器30余件。陶器的形式有双耳或单耳的彩陶罐和素面罐、单耳杯、彩陶盆、器盖、纺轮等。石器出土数量众多,其中大多数为细石器,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骨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土,其中骨针、骨锥较多,骨铲、骨镞较少,骨珠较多。发掘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残片和残铜块。

赵丛苍教授介绍,四坝文化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从此次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等遗物的特征看,西河滩遗址的主体遗存与四坝文化关系密切,同时文化面貌显示出偏早的特征,并据此提出早期四坝文化的概念,推断其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

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坝文化遗存已有玉门火烧沟等多处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但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考古学界对该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西河滩遗址的发掘,首次重现了四坝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使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之谜有望得以破解,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以及对于该地区乃至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田明纲 马朝琦)

 

 

(编辑:田明纲)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