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思考
发布时间:04-07-01      点击:

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思考

 

田和军  宋凯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这一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而其主要之点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最早提出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点。邓小平更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社会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向人类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加速扩展,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现代社会的所有变化,都能从新科技革命的角度找到动因。当前我国正在实现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更是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我们要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就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科技思想。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做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而其主要之点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当时,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对19世纪中叶完成的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作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力量第一次并入了直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在当时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的关系还不太密切,特别是科学上落后于技术与生产。在当时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由生产到技术,在由技术到科学,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生产——技术——科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指导作用还不明显。在当时,往往是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技术的发展,然后才逐步发展为科学理论的概括。比如,蒸汽机的出现,就是在人力、畜力已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生产对“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刺激下才产生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科学技术开始并入直接生产过程的时候,就能够把科学技术置于生产力之上来加以考察,并已预见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思想,并根据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总结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变化,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并深刻反映了当代的基本特征—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日趋明显,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邓小平指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只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使先进的生产力成为现实。

第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在当代,“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产生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据统计,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的经济增长中,科技所占的比重约为5%-20%,到60年代已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以后则上升为60%-80%。而在一些知识密集的行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则几乎完全依靠科学技术。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邓小平指出:“现代科技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他的方向。”许多新兴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并且“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在这里,邓小平以精练的语言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的道理。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邓小平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这一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是

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从现实看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就业结构也将随之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趋于“软化”,及软件、信息、知识和服务方面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工业结构趋于高级技术化和新兴工业化,即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三是就业结构趋于服务和高级技术化,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和劳动就业结构的这些变化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曾经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产生过强大的汉朝,富裕的唐朝和文学、艺术、科技成果大丰收的宋朝。但是,到了明、清,中国落伍了。在欧洲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却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当西方强国用我们先辈发明的火药制成炮弹,敲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已是那么遥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了中国迎头赶上的机会。但是,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才进入良性发展之路。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发展强大的思想武器。现在,在中国全社会形成了学习科学技术的良好风气。政府、公民都史无前例的重视教育,政府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公民重视个人科学素质的培养。

社会的进步依靠创新,创新的产生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要加快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高新技术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科技又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靠力量.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求的竞争,而是人才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科技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有人曾精辟的概括为:科技是生产力(经济),科技是战斗力(军事),科技是综合国力.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是现代科技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理性认识和理论反映,是时代的产物,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实现了科技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保证。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与伟人的思想相会,感受伟人智慧的启迪。(本文获得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教工组三等奖,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编辑:田明纲)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