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与主要贡献
发布时间:04-07-01      点击:


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与主要贡献

李宝星

 

【摘要】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书斋里思辩的产物,而是以详尽的实践为基础的.邓小平理论以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行为、东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发展起来,而且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以及社会主义理论都做出了重大创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历史贡献

 

无庸置疑,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共和国几位领袖,就是这样一批英杰,俗语“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牢记邓小平”,是其活灵活现的真实写照。出类拔萃的邓小平以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困难和挫折的无所畏惧,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在立党、建军、开国、建国、富国中的胸怀卓识,气度风韵,智谋韬略,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全党公认的领袖。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万象更新的和平建设时期,邓小平总是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与拳拳爱国心。邓小平与毛泽东等共和国领袖是创造伟业的杰出人物,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巨人,他们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邓小平等共和国领袖走过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与建设的发展脉络,他们的成功与挫折,折射出党的兴衰,他们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其拳拳爱国心的真实写照,邓小平高超的决策艺术,非凡的政治智慧,高深的经济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放眼世界的博大胸襟,纵观天下的战略眼光,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功之路,所有的一切,凝结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总结——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下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正如古语有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就颇有类似的味道,甚至是惊人的吻合,或者更为确切的讲,在邓小平的耳朵里,岂只是风声,雨声,读书声,更多的是“枪声,炮声,呐喊声,声声入耳”,也许这样才更为逼真,形象而生动的再现了伟人邓小平那殚精竭虑,力挽狂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实践基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东西,不是书斋里思考的产物,不是天下掉下来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一言以敞之,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是:“以事实说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的一条红线,更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珍宝所在。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社会实践基础

纵观天下的战略眼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概括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大潮,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产物,而且是世界历史的产物,邓小平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博大胸襟,以世界观的战略眼光,注视着当今时代的历史变迁,邓小平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现代科学革命大潮风靡世界,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全球一体化趋势增强,这个时代背景也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的背景,是其理论赖以生成的时代根源,邓小平以一个大无畏的弄潮儿的胆魄,力图走在时代大潮的前例。在认识到以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的新的历史时代,逐渐取代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邓小平又提出“三个面向”的全球战略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表明了邓小平以世界的眼光来考察中国问题,他具有全球史观的理论空间,具有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具有纵观天下的战略眼光,并且后来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体现了邓小平从人类发展高度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认识全球问题。

    高深的经济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科技的作用不可小觑,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这一切,早已被邓小平敏锐的洞察力所感知,他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如1975年第二次复出的邓小平在全面整顿过程中,为了真正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一方面抓生产,另一方面就是抓科技教育,将科技作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火车头,在第三次复出时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认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后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论断: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一语道破天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邓小平理论紧跟时代跳动的脉博,以实践为基础,对其作出深刻的理论概括和哲学总结,有时还具有超前的预见性。面对科技革命的时代大潮,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概括,因势利导的进行改革开放,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非凡的政治智慧——多极化世界格局。邓小平认识到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竞争格局转变,提出体制改革论,全面开放论,抓住机遇论,中国发展战略论。东西对立,美苏对立,两极对立,资本主义陈营与社会主义陈营对立的世界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历史产物,这种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从七十、八十年代开始有所松动,有所缓和,有所变化,而到了八十、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种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两极对立的原有世界格局已经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独霸天下的一极格局,单极世界只能是一厢情愿的黄粱美梦,几近“痴人说梦,呓语西游”,而多极化与一体化并存的崭新世界格局,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即将浮出水面,而这一切都难逃邓小平那一双颇具洞察力的眼睛,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相继提出了体制改革论,全面开放论,以及在全新的多极格局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在世界格局大变动之中寻求中国发展大机遇的理论,可见世界格局的变化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之一。

高超的决策艺术——全球一体化趋势。邓小平立足于全球一体化的总体趋,英明果断地力倡改革开放,走出封闭,走向世界,走向腾飞的基本国策。面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发展大潮,使社会主义走出自我封闭僵化模式、僵化观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开放思想主流,从而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正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以纵览全球的眼光,指出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势,提出一个著名命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从全球史观、世界史观的角度,总结了新中国曲折发展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把是否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一体化时代潮流,作为决定兴衰起伏的重要历史根源。邓小平还从世界史观、全球史观的高度,总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五百年来盛衰荣辱的历史经验,得出了“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的历史结论。邓小平正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势,毅然决策、无义反顾地力倡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且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走向全面开放、自主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新型文明,与全球一体化趋势比翼齐飞,使中国现代化起飞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

中国是一个原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经历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具有特殊传统、特殊矛盾的东方大国,因而中国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却必将处于很长时期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特殊国情,乃是邓小平理论赖以确立的首要历史条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客观依据。

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特殊规律的总体判断,这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特殊性的总体把握,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矛盾特殊性的科学揭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依据的深层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的社会主义,就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出发、有特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奋斗才能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的社会主义。

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给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崭新课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不同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也不同于20世纪前期列宁主义创始人所处的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又不同于20世纪中期毛泽东思想创始人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创建的历史复杂性与艰巨性。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行为

邓小平理论是生动理论,是活生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保持强大生机活力的思想常青之树。它来源于鲜活的实践、具体的实践、丰富的实践,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起飞的崭新实践,这就是近六千万中国共产党人、几十亿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巨大社会实验。它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全党全民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智慧结晶,是这场前无古人的巨大实验的理论升华。它深深地扎根于时代潮流,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改革开放的新鲜实践。这正是邓小平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力源泉。

邓小平理以一贯之的基本思想就是:反对本本论,强调实践论,强调群众实践基础作用与领袖集体总结指导作用的统一,强调改革开放实践创新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统一。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鲜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相应的四大理论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观众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国情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战略布局,首倡中国改革开放新理论;首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体制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起飞关键期,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与邓小平理论创新是“水涨船高”的统一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创新的思想指南与伟大旗帜,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与创造源泉。

(四)东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理论具有广阔深沉的理论空间,坚实深厚的实践基础,其中包括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东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把善于总结经验作为成功之道的关键一条,这也是他们比常人站得高、看得远的重要奥秘所在。邓小平主要是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总结历史经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落三起的历史经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当代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大曲折与新探索的正反历史经验对比研究;全球现代化、包括东西方现化的历史经验。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老年智者姜太公善于在渭水垂钓的话,那么中国当代的老年智者邓小平则更善于在历史长河中垂钓,他钓上来的不是鲜鱼,而是智慧。也正因为邓小平善于在历史长河中垂钓,在总结实践经验、历史经验中寻求智慧,因而邓小平的智慧乃是一种富于时代精神与中国神韵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20年,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创立阶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对于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特别是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认识源泉和参照系统。邓小平理论根深叶茂的思想大树。“根”是指实践根源、实践基础;“叶”是指理论思维、哲学智慧。根深与叶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根深方能叶茂,叶茂促进根深。

总而言之,邓小平理论这棵大树有相互依存的四条根: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科技革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东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更概括地讲,邓小平理论有两大实践主根:一条主根扎在新的时代特点中,由此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另一条主根扎在中国国情中,由此决定了邓小平理论的中国特色。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

(一)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令人信服地表明: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精髓,创造了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大智彗、活智慧、新智慧,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贡献,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创新。

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些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体现在: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确处理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创造和贡献;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哲学原理,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分析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成为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结晶与典范;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化为制度与体制的矛盾,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对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主线和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尤其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观点,对唯物史观做出了新的贡献;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顾全大局,恰如其分”等观点丰富和发展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邓小平强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坚持人民利益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时代的新内容。  

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所形成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并且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杰出贡献,它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如同《资本论》之于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系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发展问题这个中心展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崭新时代,原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极大思精、初步成型而又发展之中的新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六条主根据:

邓小平理论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总结了六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有机体的各个方面;邓小平理论一以贯之地贯穿了一种富于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新方法论,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思想精髓;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五个支点。一是根本突破了“两个凡是”、本本主义,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根本突破了重义轻利、义利割裂的姓“社”姓“资”惟一价值标准论,首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三个有利于”为典型特征的义利统一的新型价值观。三是根本突破以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简单归结为苏联模式的单一模式论,首倡解放发展生产力与走向共同富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四是根本突破了固守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僵化时代观,首倡科技革命、和平发展的时代观。五是根本突破了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向共产主义过渡论,首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观。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五个层面上进行了创新。一是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二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为中国经济改革设立了崭新的目标模式。三是提出了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纲领。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通过“古今中外,综合创新”和“科教兴国”的大道,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明,迎接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五是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指出了金光大道。

(三)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突出贡献。其实,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与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此外,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表现为: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其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以及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其中强调把生产力摆在首位的观点,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而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其三,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经济形态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也是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最显著标志。其四,社会主义本质论。这是对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入手对传统讲法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四)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前景.《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二战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实现了多国胜利,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跌入了深谷。也正是在此时,中国不但顶住了国际国内的巨大压力,继续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且还取得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全面进步的辉煌成就。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一片低潮时保持了“一枝独秀”的地位,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与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不仅通过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开辟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前景。中国社会主义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部分,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从中国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也是从世界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首先,它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严重曲折,强调各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其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很长时期的初级阶段,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实行改革开放和正确的发展战略。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包含着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时代主题论等,都是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局,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对人类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住了时代的主题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以宽广的视野对关系世界大局的问题做出了战略性回答:为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谋求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例如,在发展的历史地位上,强调中国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依赖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核心问题;在发展的性质上,强调坚持中国发展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发展的内容上,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寻求建立一种社会良性运行机制;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每隔几年必上一个新台阶,先富带后富的“三步走”战略。这些思想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对中国国情和不发达国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谋求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路”。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

通过多方书籍的阅读与分析,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后,笔者开始撰写此文,并曾几易其稿,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付梓成稿。可以想象,有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而本文,无疑是沧海之一粟,但,笔者仍怀着学习和借鉴的初衷与态度,值此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百年华诞之际,撰写此文,以此作为对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无比敬仰与缅怀之情。一首《春天的故事》,听后,令人荡气回肠,不知感动了和正在感动着多少华夏民族的血脉之躯,而今,回首过去,无不令人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一首《走进新时代》,则是唱响了我们党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凯歌。

诚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仍将继续前行,而中国的发展犹如浩浩荡荡的江河,奔腾不息,因而,笔者坚信,邓小平理论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社会实践必然会赋予其更高的时代精神,从而成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本文获得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教工组三等奖,作者为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干部)

 

主要参考资料: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邓小平理论概论 〉〉                吴树青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邓小平理论全书〉〉                  李忠杰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  

[4]〈〈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的思想〉〉      俞良早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  

[5]〈〈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见〈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7   

[6]〈〈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见〈邓小平理论文库〉中央党校出版1997  

[7]〈〈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6年第一期  

[8]〈〈九十年代邓小平理论研究〉〉          李锦坤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聂运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  

[10]〈〈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梁锦伟 红旗出版 1994年版  

                                                                                 

 

(编辑:田明纲)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