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布时间:05-03-15      点击:

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王永智

 

  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当前学生问题增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给每一位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的指导意义;要在大学生价值实现上给他们以指导,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扎扎实实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所谓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将每一个学生视为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应该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发展、稳定、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压力普遍增大。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愈显不平衡;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三农”问题出现使部分大学生上学愈益困难;独生子女问题在高校愈益明显地显露;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引起的价值多元化等等的影响,使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压力普遍增多、增大:有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父母期望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压力等等。而这些压力在高校一些贫困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贫困生)常常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来学习,这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近几年,我们对游戏网址300名大学生进行的滚动调查发现,2000年,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弱”或“较弱”;2002年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一般”“较弱”和“很弱”;2004年上升到72.7%。有很多大学生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讲:“累啊”;“我好烦恼,好痛苦”,“做大学生真难”,甚至还写道:“生如死,淡淡人生渐消尽,死中生,默默冥鬼亦争雄”,流露出生存意志的极度消沉。

2.学生自我中心主义增强。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形势较好的一段时期,没有受到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在入大学前,在学习上的优异曾受到家庭、游戏网址、社会的关心、关怀和宠爱,使他们在做事、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从自我的感受、情绪意向和爱好出发;在学习更多的是自我之事的大学娱乐游戏大作中,在价值多元化而导致的个性日益彰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为人处世时,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有的责任意识淡漠,纪律观念、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差;甚至有些学生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极端自私。在我们的调查中,2003年,有6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纪律观念“一般”“较弱”和“弱”;2004年6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合作意识“一般”、“较弱”和“弱”。

3.学生的人生问题增多。从现在的情况看,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期的晚期阶段(18─19岁),在心理特征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处在与父母、家庭切断脐带,走向独立、自主的“心理性断乳”(Psychalogical weaning)时期,这是人在生命意识上的“第二次诞生”(斯普兰格语)。但现在情况是:由于我们依然在进入大学之前,更多地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异,而少有生活上的具体指导;加之他们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少有时间,少有空间,少有具体的生活实践的经历,故而很多学生是生理成熟,但心理并不成熟。对人生这一段应该探索的问题,他们少有深入地思考。在马加爵事件中,其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生问题。他讲:“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100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整体规划,自我的定位,人生的目的和目标,生活的多向度等等,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实际上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特别在高校贫困生身上,这些问题就尤显突出。

4.道德实践中的知与行的脱节。八十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这样问题:他们不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即道德认知的水平比较高,但他们很多人就是不实践,即知与行往往是脱节的。这是中国社会大变革之时,价值多元化,道德规范体系不健全,道德评价体系多向度而导致的结果。在这种境况下,大学生自律性较差,道德境遇性问题增多,道德评价多元化,常常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观念出现,常有不负责任的一时冲动的行为。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这一现象表现的很突出。在我们的调查中,2003年,91%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但2004年大学生对自我诚信意识的评价很强的只有11.7%,“一般”、“较弱”和“很弱”的占53.6%。近几年,考试作弊增多,论文抄袭剽窃,就业假材料、假证书,学生入党、选拔干部中的不实表现,个人申请贷款还款中的无视信用原则等问题,都反映了大学生道德诚信问题的严峻,及道德实践中知与行的脱节现象。

5.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社会经济形式,利益关系,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在大学实施收费制度之后,大学生的利益观念明显增强。大学生关注自我的实际利益,他们关心现实,关注个人的待遇和境遇。在些学生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更多地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不够。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2000年,47.6%的大学生选择“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35%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只有19.33%的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2004年的调查,谋求“仕途发展”,“直接有利于就业”排在入党动机的第一、二位,“理想和信念追求”排在其后。2003年,74%的大学生对自我“奉献精神”的评价是“一般”“较弱”和“很弱”,2004年上升到78%。这些问题的出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但同时又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何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是时代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同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才能在高校有立足之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

二、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如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在高校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在学生压力普遍增大,他们的生活问题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给学生以理性的教育,只灌输给他们“应该”做什么的理念,而应该给学生以深入个人、深入学生生活、深入心理、深入思想实际的指导。进一步讲,在高校,在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对学生生活指导的力度,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适应指导和人生指导,要努力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生活指导可以惠及每一位大学生。如果我们要将以人为本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那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对待,进行关心呵护就是必须的方面。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奠基在每一位个人充分发展自己潜力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当下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要关心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压抑和扼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力。同时,以人为本地关怀每一位大学生,在于能够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弘扬,重视大学生社会人格的健全。人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要使他们将自身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一方面充分彰显自我个性,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他们社会人格健全的培养,将他们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同社会群体和他人的需要联系起来,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道路。

其次,生活的指导要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当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对贫困大学生来说,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因为他们的原因;而贫困本身又是他们无法解决的,但因为他们上学的缘故,常造成家庭的贫困愈益加剧,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常常影响他们的学业、人际交往和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双重困难(他们有些既是经济上的困难者,又是学业上的困难者)。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惠及他们,不能润及于他们的心灵,那么,会造成这批大学生人格心灵的不健全,轻则造成他们个人的悲剧,重则造成社会的悲剧。所以,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重点放在关心这一批大学生身上,要能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一切矛盾化解在没有激化之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具体导行,给他们解决困难,燃起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引导他们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第三,应该认识到,现在的大学教育有别于以往的大学教育。当大学教育已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就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进行身心的实践,其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远远超过以往大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收费问题、就业问题、后勤社会化问题等等。由此引发的大学生问题往往带有个人的色彩、功利的色彩、多种矛盾交织的色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进入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之中,不能给个体以具体的指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的指导意义,使大学生拥有生命信仰、责任意识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成长为社会合格的人才。现在大学生人生问题的核心方面,是如何走出个人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探索人生意义,明瞭自我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方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开始,了解自我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理性方面的准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马加爵事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理性的贫乏往往会导致行为的悲剧,特别在贫困大学生身上。因此,在教育的实践中:

首先,要加大对大学生开放性的教育,这是我们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开放性,就是指主体在输入和输出信息、能量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和保持与外界交换信息、能量的最佳调控功能。对大学生来说,开放性教育应该以观念的开放性和人际关系的开放性为基础。大学生观念的开放首先是对自己的体验持开放的态度,能够学会坦然地接受,而不是排斥,甚至抵御自己的各种体验,接受自己所有的感情。其次,包括心态的开放和文化观念的开放。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A·拉姆勒指出:“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1]这种价值体系的建立正是我们目前迫切要做的工作,要培养大学生有深厚的“民主感情”,即不仅仅以个人的观念、好恶来全然判断人和事,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头上,要有宽阔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培养大学生有深厚的“社会感情”,对社会的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给予充分的关注,不仅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理性的认同,还要对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理想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同感和参与性。

人际关系的开放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开放意味着不要封闭自我,要走出想象的世界,积极行动,在同他人的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相互关心之中去建立友情;同时要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于贫困生来说,平等与尊重对他们的人格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当前对大学生人生的指导要加大对大学生人生意义,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教育和人生责任感的培养。毋庸讳言,在目前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一些方面迷漫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消极颓废的思潮。对大学生来说,在探索人生、憧憬未来、构画人生蓝图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颓废的思潮对他们的影响至为重大。所以,以健康向上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给当代大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他们明瞭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正确的生活观、理想观来勾画每一个人一生的整体规划,并且以这些规划来指导大学阶段及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我们当前坚持以学生为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对大学生人生的指导上,人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所谓责任意识,就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品德养成上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大学生对自我负责要坚持诚信教育,要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自律、自爱、自尊,成为一个有人格的人。

对家庭负责是目前大学生欠缺的意识。以往家庭的娇养和生活的平顺,使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都是应该的,只有家庭给他们负责,他们很少想到要为家庭负责。因此,要加大大学生对家庭亲情关怀的体悟,加大报恩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只有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才可能为社会负责,成长为有社会责任心、义务感的合格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大学生价值实现上给他们以指导,引导大学生超越自我,谋求在社会群体中建功立业。如何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实现的积极探索旨为重要。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是要将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当前,对大学生进行超越自我的导引,进行在艰苦地域建功立业,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是其中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我们认为: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心的培养及践履。当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非常重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仁爱”之心为培养学子的基本方面,包括“爱人”、“忠”、“恕”之道。《大学》将“诚”放在核心位置,“诚于中,形于外”,“毋自欺”,“慎其独”。朱熹要学子修养“敬”。“敬之一字,万善根本,涵养、省察、格物致知,种种工夫皆从此出,方有依据。”[2]在大学阶段,要着重于大学生“仁爱”之心的理性培养和自觉实践,引导学生实践爱人之心,利人之心,在事上磨练,将“善心”、“诚实”、“笃敬”的品质变成大学生做人处世,追求超越自我的基础。

其次,立志,树立高远的理想。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功利主义的渐趋影响,大学生中追求利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2004年对3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毕业以后选择工作单位最多是“三资企业”;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中,“收入及其他待遇”遥遥领先,排在第一,其次才是“发展机会”和“兴趣爱好”;在毕业以后是否愿意到西部和艰苦地区工作,只有36%的学生表示愿意。可见,当前对大学生立高远志向,追求发展的机遇,不怕艰苦,甚至到艰苦地方或西部创业都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应该认识到,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学扩招以后,就业形势严峻;但另一方面,一些需要人的地方和行业,比如西部地区、艰苦地区都没有人(或很少有人)去,这种状况在目前高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抓的方面。

第三,注重意志的磨练。现在的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往往缺乏锻炼,一方面他们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和意志品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鼓励大学生面对实际,当身处逆境之时,能冷静地审视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并能咬紧牙关,奋力拚搏,走出困境,不抱怨,不悲观,不自暴自弃。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学会生存,倡导埋头苦干,不事喧哗,脚踏实地的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同时,要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开放社会的竞争,不畏难、不惧怕,追求成才。

第四,培养超越的心态,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和生活实践的单向度,他们往往执著于生活的如意方面,而很少考虑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统一体。如果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压力,他们常没有办法解脱,而易于走向极端。因此,培养大学生超越的心态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一方面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一些内容可用来教育大学生,比如,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等等,都能给大学生以导引,使他们将生活理解为矛盾的统一体,从长远之处辩证地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将大学生的心态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之中,引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要教育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论引入生活,使人的心态超越自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使自我在本源意义上同更为博大、亘古、永恒的宇宙生命大体相合一,净化人的心灵,使生命从中获得顿悟和升华。

第五,进行价值实现的探索。大学生对超越自我价值的探索是要将自己同更宏大的目标相联系,因此,加大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力度很重要,要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自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同时,要加大专业教育中大学生超越性价值实现的探索,注重专业育人,全员育人。

马斯洛说:“生活富裕而放荡不羁的青年人的超越性病理现象部分由于内在价值的丧失,由于‘理想主义’受挫;部分地由于对社会失去了希望,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个社会仅仅是由低级的、动物的、或物质的需要所驱动的。”[5]在大学生超越自我的实践环节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内在价值的探索,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引导至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的方面,使大学生的超越自我与理想、信念相结合,与价值观的确立相结合。要尊重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指导的价值探索。这种探索深入到大学生“我意欲”的领域之中,其中个性、爱好、需要、天职、召唤等都与之相联。学生们在探索之中,将自我同某一事业内在的融为一体——他们献身的事业成为自我内在价值的体现和化身。同时,要将大学生引导至努力追求社会价值实现的方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6]要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之中,在千古历史之中,谋求立德、立功、立言,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理想主义相结合,与群体的目标、利益的实现相结合,使大学生以此走向生命的博大,走向人生的终极。

注释:

[1]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教育 [J].《比较教育研究》,1993, (3).

[2] 陈瑛等. 中国伦理思想史 [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3] 任继愈. 老子新译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 马斯洛等. 人的潜能和价值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本文获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

 

(编辑:田明纲)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