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中国区)电子-官方网站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05-03-15      点击: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黄昀博  段元花  刘连龙  郑子健  韩杰

 

  要: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针对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本科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49份,并通过系统统计,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为经济困难因素、家庭因素、人际关系紧张因素、学习因素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并建议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以吸引更多学生打消顾虑、主动参与、接受教育引导。

关键词:心理健康  人格  大学生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意味着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意味着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1],一般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游戏网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切实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我们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基本信息与相关状况调查表”对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约700名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测试。

二、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抽样对象为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公共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约700名本科大学生,抽样时间为2004年6月,共计收回有效问卷649份。在649份有效问卷测试对象中,公共管理学院学生302人,占总样本的46.5%,外语学院学生347人,占总样本的53.5%;男生221人,占34.1%,女生428人,占65.9%;其中18岁以下(含18岁)35人,占5.5%,19岁128人,占19.7%,20岁160人,占24.7%,21岁162人,占25%,22岁119人,占18.3%,23岁以上(含23岁)33人,占5.1%;党员54人,占8.3%;大中城市学生217人,占33.4%,小城镇学生185人,占28.5%,一般农村学生209人,占32.2%,偏远贫困山村学生209人,占5.4%;获奖学金学生216人,占33.3%;学生干部173人,占26.7%。

2.2 方法

调查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基本信息与相关状况调查表”对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公共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700余名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测试。测试以班级为单位,在统一组织下进行团体测试,测试问卷当场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649份,答卷内容全部输入计算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是测量人格维度的工具,共85个项目,包含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和掩饰倾向性(L)等4个量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含十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饮食、睡觉)。“大学生基本信息与相关状况调查表”包括六大方面26个项目,主要涉及到被调查学生的性别、院系及专业、政治面貌、生源、获奖学金情况、平均一学年所学课程不及格情况、是否学生干部、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学习成绩排名、享受资助、补助、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情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睦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认为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内容。

三、总体结果

3.1 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偏高

在本次测试中,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2]相比,除躯体化因子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分都高于国内常模。分值偏高在0.3左右,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成人偏低。这一调查结果与其他国内同类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3.2 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

一般研究认为,SCL-90总分≧203分或者阳性均分≧3的被调查者属于心理不健康。本次调查结果显示,SCL-90总分≧203分的大学生有49人,占7.6%,阳性均分≧3的学生有57人,占8.8%,略低于国内其他有关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说明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良好。本文以SCL-90总分作为依据,显示总分≧203分的大学生有49人,占7.6%,≧170分且<203 分的大学生有64人,占9.9%,≧150分且<170分的大学生有84人,占12.9%,以上合计30.4%。

四、讨论与分析

4.1 性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本次测试共有男生221人,占总样本的34%,女生428人,占总样本的66%。男女生心理状况基本上一致,两性差异不大。如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内外倾向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掩饰倾向性上经t检验,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生在敌对和偏执两因子上,男生均分均高于女生,经t检验,两者差异显著(P<0 .05),这提示男生比女生更有敌对和偏执倾向。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比女生在性格上更独立所引起的。

SCL-90总分超过203分的大学生中,男生22人,占男生总数的10%,女生27人,占女生总数的6.3%。经t检验二者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2  院系学科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测试样本中,公共管理学院学生302人,占总样本的46.5%,外语学院学生347人,占总样本的53.5%。两个院系的大学生大部分因子均分基本接近,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5)。但两院学生在强迫症状和恐怖因子上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外语学院学生均分在两因子上均高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提示外语学院学生在强迫症状和恐怖倾向上表现较为突出,这可能与学科特点及性别比例有关。外语学院女生占大多数,她们较男生在恐怖因子上分值偏高,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和引导。

4.3  城镇和农村生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测试样本中,城镇生源学生402人(大中城市学生217人,小城镇学生185人),农村生源学生244人(一般农村学生209人,偏远贫困山村学生35人)。城镇生源学生与农村生源学生无论是在SCL—90各因子上还是在EPQ量表上,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掩饰倾向性上,农村生源学生因子均分均高于城镇生源学生,经t检验二者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精神质因子上,农村生源学生均分均高于城镇生源学生,二者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内外倾向性上,城镇生源学生均分高于农村大学生,二者在0.01水平上差异极其显著。这提示农村生源学生比城镇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及其问题。

SCL-90总分超过203分的大学生中,在人际关系上农村生源学生均分也高于城镇生源学生,经t检验二者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内外倾向性上城镇生源学生均分高于农村生源学生,二者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掩饰倾向性上农村生源学生均分高于城镇生源学生,二者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农村生源学生比城镇生源学生在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这和抽样总体统计结果基本吻合。

4.4  学习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种不同排名情况的大学生在掩饰倾向性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 .05),排名中间的学生的因子分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这提示排名中间的大学生有更高的掩饰倾向性。

在测试样本中,获得各类奖学金的学生(包括学业奖学金149人,优干12人,单项38人,其他17人)有216名,未曾获得奖学金的学生413人。获得奖学金与未曾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除在掩饰倾向性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因子均分基本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5)。

可见,在学习不努力或努力一般、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学习成绩排名在中间或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相对较为突出,但差异不是很显著。总体来看,在各项学习因素中,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相对更大,同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可能会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足够的社会认可而产生心理冲突,而排名中间的学生则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学习竞争压力。

4.5  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总体测试样本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有173人,占总样本的26.7%,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有469人,占总样本的72.3%。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只在内外倾向性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0 .01),学生干部均分比非学生干部均分高,这提示学生干部更外向,这显然与学生干部社会交往活动较多以及特定的角色特征密切相关。二者在其他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在掩饰倾向性上,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的大学生均分比没有获得或获得其他种类奖学金的大学生的均分高,它提示获得优干奖学金的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有掩饰倾向性。

另一方面,调查显示,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中,有42.9%的人是学生干部,有57.1%的人不是学生干部。经T检验,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内外倾向性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学生干部的均分高于非学生干部。但在173名学生干部中,有20人心理不健康,占学生干部总数的11.6%,其中2人曾获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在469名非学生干部中,有29人心理不健康,占非学生干部总数的4.5%。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干部中也较为严重和隐蔽,这与学生干部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较大有密切关系。

4.6  父母职业与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父亲职业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内外向倾向性、情绪稳定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内外倾向性外,父亲职业为“无业”的大学生的各因子分均高于父亲职业为其他水平的大学生,同时在父亲职业为“无业”的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比例达到25%,这提示父亲职业为“无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大学生严重。母亲职业不同对大学生在抑郁、精神病性、内外倾向性、精神质和掩饰倾向性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精神病性和内外倾向性上有极其显著差异(P<0 .01)。同时在母亲职业为“经商”的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比例达到16.7%,提示母亲如果忙于经商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则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亲职业为“无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恰恰相反,母亲职业为“城镇无业”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略好一些,而在访谈中我们也注意到,母亲“城镇无业”的一般在家务和教育子女方面投入精力较大,也相对善于同子女沟通。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比例也相对较高,尤其是母亲职业为“农民”的大学生的精神病性因子分比其他大学生偏高,值得关注。

在享受各类资助、减免、贷款或补助的学生中,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达到10.5%。同时,大学生在是否享受各类资助、减免、贷款或补助上,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如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享受的学生比没有享受的学生各因子分均高,二者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差异。在敌对、恐怖和情绪稳定性因子上,享受的学生比没有享受的学生因子分均高,二者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内外倾向性上享受的学生比没有享受的学生因子分低,二者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享受各类资助、减免、贷款或补助的学生比没有享受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质和情绪稳定性上有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倾向于内向。

在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学生中,心理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达到19%。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内外倾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差异。除内外倾向性因子外,家庭经济很差的大学生的以上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其他大学生,这提示家庭经济很差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和情绪稳定性上都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并表现出更多的内向倾向。

调查显示,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中,父亲为农民或城镇无业的占49%,母亲为农民或城镇无业的占42.8%,其他父母为干部、工人或经商。同时,家庭经济很好的比例为0,家庭经济较好的占4.1%,家庭经济一般的占57.1%,家庭经济较差或很差的合计占38.7%。其中,有32.7%的人享受过不同形式的社会资助、困难补助、减免学费或助学贷款。经F检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下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掩饰倾向性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 .01),经过进一步事后检验,在人际关系上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与“一般”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与“较差”和“很差”的学生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在掩饰倾向性上,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与“很差”的学生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掩饰倾向性上的均分都相对较高。

以上结果表明,父母职业、是否享受各类资助、减免、贷款或补助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家庭贫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和特别关注。

4.7  家庭完整以及和睦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在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中,有17.6%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在家庭完整和单亲家庭学生中,分别仅有7.3%和7.4%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提示父母离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经F检验,来自家庭完整、父母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抑郁和精神质上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尤其是父母离异学生比家庭完整和单亲家庭学生在抑郁因子上分数偏高。

在家庭和睦或比较和睦的学生中,有6.1%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在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和睦的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心理不健康。这表明,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和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

4.8  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文化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方式” 调查项目中,有关统计结果如下:

家庭教育方式

A民主

B不确定

C家长制

总样本比例

444人,68.4%

141人,21.7%

60人,9.2%

心理不健康学生比例

29人,

A人数的6.5%

12人,

B人数的8.5%

8人,

C人数的13.3%

 

在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长制型”的60名学生中,有8人心理不健康,比例达到13.3%,比例相对最高,这提示家长制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经F检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不同方面有显著影响。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内外倾向性、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上,家庭教育方式的“民主型”、“不确定型”和“家长制型”之间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强迫症状、恐怖因子上在0.05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家长制家庭教育方式的大学生在以上各因子的均分均比其他两种教育方式的大学生的均分高。

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是“高中”的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相对较低,在此以下,父母文化水平越低则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相对越高。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文化水平是“大学”的学生与父母文化水平是“高中”的学生相比较,心理不健康比例相对较高。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文化水平是“大学”的父母更容易“自负”,对子女的教导和要求更严格,也更倾向于“家长制”。经F检验,在抑郁和内外倾向性上,不同的父母文化水平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父亲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极其显著(P<0 .01);在抑郁因子上,父母文化水平是“大学”的大学生的均分低于其他情况,此外,母亲文化水平在敌对和精神病性两因子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母亲文化是“高中水平”的大学生的敌对因子均分低于其他情况,母亲文化是“大学”水平的大学生的精神病性因子分也低于其他情况。这提示父母文化水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总体分析可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与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民主都很重要,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家庭教育方式民主的家庭相对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4.9  对身边同学心理状况的评价

这一题目事实上是一种投射心理测试,即通过被试对其他同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来反映被试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统计结果如下:

 

对身边同学心理状态评价

A非常健康或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不太好

E 不好

总样本比例

116人,

17.8%

248人,

38.2%

228人,

35.1%

45人,

6.9%

10人,

1.5%

心理不健康学生比例

2人,占A人数的1.7%

12人,占B人数的4.8%

21人,占C人数的9.2%

11人,占D人数的24.5%

3人,占E人数的30%

这表明,对身边同学心理状态评价越不好的学生,相对而言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可能性也越大。本次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认为身边同学心理状态不太好或不好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8.4%,这与SCL-90总分≧203分的大学生占到总样本的7.6%,阳性均分≧3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8.8%的结果基本一致。

4.10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方面(多选排序项目),有70.7%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39%的人把学习压力放在了影响因素的首位;有53.8%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20.6%的人把人际关系放在了影响因素的首位;有41.3%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16%的人把就业压力放在了影响因素的首位;此外,还有40.8%的人认为经济困难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9.8%的人认为学习和生活上的适应性困难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0.7%的人认为个人生活的调理是其主要因素,分别有22.7%的人认为恋爱和婚姻、身体不适是其主要因素,14.5%的人认为性的困扰是其主要因素。这显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4.11 接受心理健康的渠道

在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方面,有258人是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相关篇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256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第一渠道),占总样本的39.8%;有186人是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89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97人作为第二渠道),占总样本的28.6%;有126人是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43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49人作为第二渠道,34人作为第三渠道),占总样本的19.4%;有19人是通过心理辅导咨询站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10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3人作为第二渠道,6人作为第三渠道),占总样本的2.9%;有21人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7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7人作为第二渠道,7人作为第三渠道),占总样本的3.2%;有49人是通过书信咨询方式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28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18人作为第二渠道,3人作为第三渠道),占总样本的7.6%;有76人是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35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28人作为第二渠道,13人作为第三渠道),占总样本的11.7%。统计数据显示,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占总样本的87.8%;网络心理咨询占总样本的11.7%,书信咨询占总样本的7.6%,心理咨询热线占总样本的3.2%,而心理辅导咨询站仅占总样本的2.9%。

在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中,有15人是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相关篇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15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第一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30.6%;有12人是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8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4人作为第二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24.5%;有5人是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4人把此作为第二渠道,1人作为第三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0.2%;有4人是通过心理辅导咨询站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2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2人作为第三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8.2%;有5人是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2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1人作为第二渠道,2人作为第三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0.2%;有5人是通过书信咨询方式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2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3人作为第二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0.2%;有9人是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3人把此作为第一渠道,3人作为第二渠道,3人作为第三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8.4%。统计数据显示,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仍然是心理不健康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65.3%;网络心理咨询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8.4%,书信咨询和心理咨询热线分别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10.2%,而心理辅导咨询站仅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8.2%。

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渠道依次是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其他渠道则依次是网络心理咨询、书信咨询、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辅导咨询站。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讨论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成人偏低,同时,SCL-90总分≧203分的大学生有49人,占7.6%,阳性均分≧3的学生有57人,占8.8%,略低于国内其他有关大学生心理调查结果,说明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良好。

2.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与家庭教育方式是否民主都很重要,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家庭教育方式民主的家庭相对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父母职业、是否享受各类资助、减免、贷款或补助和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农村生源学生和家庭贫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和特别关注。

3. 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尤其是父母离异学生比家庭完整和单亲家庭学生在抑郁因子上分数偏高;同时,家庭关系一般或不和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负面影响也比较大;所以,要多关心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和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学生的身心健康。

4. 在学习不努力或努力一般、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学习成绩排名在中间或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应当多予以关注。

5. 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干部中也较为严重和隐蔽,值得关注。

6. 对身边同学心理状态评价越不好的学生,相对而言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可能性也越大。

7. 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注重疏解好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困难压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8. 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渠道依次是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其他渠道则依次是网络心理咨询、书信咨询、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辅导咨询站。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改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篇章内容与授课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相关活动,开展健全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渠道和形式中,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咨询仅占总样本的2.9%,同时占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8.2%。而另一方面,有39.8%的人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相关篇章),28.6%的人通过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9.4%的人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也是心理不健康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占到心理不健康学生样本的65.3%。这表明,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其教育引导面过于狭窄和我国心理健康患者大多不愿承认或公开自己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因此,在保留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建立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心,通过报告会、讲座和相关活动的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更为广泛的受众学生参与进来,积极开展健全人格、人才成功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把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指导渗透其中,让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处于心理不健康边缘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李作泉.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医,1996,10(3),234.

[2] 诸杰、闫振龙、顾利民、陈善平、李淑娥.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 安庆体育学院学报,2001,(1):108-110.

(本文获JDB(中国)电子-官方网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编辑:田明纲)

 

 

 

最新消息

— Highlights
专题专栏— Special Column